第561章 从科技树的南天门杀到蓬莱东路(2 / 2)

种植北方旱地的农民,很多都是连育秧-插秧-抛秧这类环节都从来没掌握的。因为种麦子时田里不用蓄水,旱田都是直接播种种子的。汉朝时宁夏这地方农业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也跟从来没有从南方移民回种水稻的百姓过来,有一定的关系。

而今年的南方汉人移民,依然是千里迢迢来自益州,这也是为了一方面疏散人口稠密的益州地区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是稳固对凉州统治的建立。

毕竟益州没有经历多少战乱,算是如今汉末人口和生产力保存得最完好的一个州。不算拆出去的滇州,益州腹地始终有五百万以上人口。

按照自然增长率,哪怕李素每年移民走二十万人,益州的人口都不会减少,只会把当年新增出生超过死亡的余额移走,还能缓解益州底层赤贫分不到足够田地的问题。

当然了,李素如今已经不是益州牧,所以移民的事儿他不能直接下命令,还得委托一下许靖和诸葛瑾,由他们具体组织。

最后诸葛瑾也是从益州相对北部的广汉地区找了两万多户赤贫少地的穷人,按照去年的方式,年初秦岭刚化雪就开始移民,还带了一部分林邑稻的存粮和足够的种子,争取到银川郡之后可以赶上种植至少一季籼米。

毕竟去年李素和国渊已经成功过一次了,有移民经验,运输手段交通工具道路情况也一年比一年好。

加上益州这两年没打仗,粮食比较富余。历史上支持北伐都支持得起呢,何况只是花点粮食办移民。

移民组织变得更加高效之后,绝对可以保证农民安家后还有足够的农时种地。

南方籼米能种两季,到北方后只种一季时间完全来得及,也不用太早播种。因为北方毕竟气温低,哪怕再潮湿灌溉充分也种不了两季。

但宁夏单季产量和稻米质量都比南方好一些,条件允许的年份还可以在收割完成熟稻穗后等一两个月,等“二茬稻”成熟,也能补充大约两成多的产量。

(也就是只播种一次、但收割两次。要注意收割的时候只把成熟透了的稻穗割掉,下面的杆子要尽量保持完好。这样过一两个月后,会有一部分之前被抑制没有发育成熟的籽粒二次成熟,但产量只有第一波收割的五分之一左右。)制大制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