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为两派,一派说既然证据确凿,判决都下了,那就该执行。一派极力辩护,说燕王兴兵,情有可原。
这两派事实上都算不上是李慢侯的人,他在朝里一直没人,晏孝广算是他送进去的自己人,可是也不太靠得住。作为地方势力,往中央安插人手,比想象中难得多,因为不管安插的是什么人,都会受到猜忌和排挤。
要杀他的,是一群刚性十足的主战派,就是张浚那一派。有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做事不计后果。为他辩护的,则是赵鼎那一派人。老谋深算,三思而后行。
赵鼎势力为李慢侯辩护,当然不是他们爱这个藩镇,而是知道杀不得。别说杀得了杀不了,就算杀得了也不能杀。杀一个燕王容易,灭掉整个东藩势力很难。削藩,并不是杀一个藩王能解决的事情。不然唐朝中后期也不会那么难受了,派几个刺客过去,诛杀了节度使不就行了?藩镇问题,主要是一大批扎根藩地,利益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于是朝廷换掉一个节度使家族可以,撤销藩镇,恢复郡县,当地立刻叛乱。
在赵鼎他们看来,至少现在还不是削藩的时机。朝廷这几年积极图强,重新恢复了家军制度。韩家军、张家军、刘家军和杨家军都得到重建。其中张俊和杨沂中驻守临安府,韩世忠镇守长江一线,分驻建康和镇江;刘琦镇守四川,各拥兵五万。
看着家军总数比任何一家藩镇都多,但根本不具备灭掉任何一家的实力。别说最强的东藩集团了,就是最弱的徐明都灭不掉。或许能击败他们,但很难灭掉他们。
因此削藩的时机还远远不到。就只能虚与委蛇等待机会。至少目前能保证脆弱的平衡。家军恢复很容易,晏湲在江北的政治手段,也取得了让人赞叹的成果,拉拢了半个江藩,得到西藩支持,加上朝廷的力量,已经对东藩集团形成压制态势。再不用担心李慢侯一个不高兴,提兵南下立马就能打到江南,而朝廷无一兵可用的窘境。朝臣们已经将三年前李慢侯南下,用“渔阳鼙鼓动地来”隐晦的跟安史之乱划上了等号。幸好李慢侯不是安禄山,没有打破临安,否则这几年他们恐怕都在忙着维持,哪里能有如今的局面。
制大制枭。现在局面扭转过来,压制住了东藩,可一旦朝廷想灭掉东藩,西藩集团、江藩集团恐怕都会分崩离析。一旦他们不配合朝廷,而是在削藩的威胁下自保,朝廷的力量不但灭不掉东藩,甚至连压制都做不到。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